在我国古代,时间的计量精妙绝伦,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小时。在这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时家奇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每年冬至上元到第二年冬至上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总时长为360日。每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格局。全年下来,局数高达4320个。这些局数中,每个局实际上是重复了四次。以阳遁一局为例,冬至上元、惊蛰上元、清明中元、立夏中元,这四个时间段都属于阳遁一局。虽然它们跨越了二十天,但从时辰格局的角度来看,只有六十种类型。这一现象在其它局中也普遍存在。
那么,这4320个时辰的格局类型究竟是如何划分的呢?传说这是黄帝命风后所创立的一千零八十局。姜太公吕望将其简化为七十二局,这主要是基于二十四节气的理论。每个节气分为上、中、下三元,每元五天,所以全年共有七十二个节气格局。
虽然全年有1080个局,但并不需要每个局都用一个盘去演示。使用活盘演示的话,每个活盘可以展示从甲子到癸亥60个时辰的格局。只需十八个活盘,就能展示整个年份所有时辰的格局。这十八个局分为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
值得注意的是,时家奇门虽然以时辰为基础,但并不能忽视日期的影响。不同日干的日,会产生不同时干的时。例如,甲、己日的子时与乙、庚日的子时是不同的。每个时辰的格局也受到节气和日干的制约。
从总体上看,从冬至到芒种结束为阳遁,从夏至到大雪为阴遁。局的序数与节气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冬至和惊蛰的上元是阳遁一局,中元是阳遁七局,下元是阳遁四局。这种关联是基于后天八卦、洛书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相互配合来确定的。
在奇门排局中,五天为一局。这是因为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地支,而在五天内,同一天的地支对应的天干是不同的。例如,昨天夜半为甲子,今天夜半就成了丙子。五天内刚好可以完成从甲子到癸亥的60个花甲子的循环。
时家奇门的智慧深邃而复杂,融合了古代人们对天文、时间和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种时间的划分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独特解读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