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吉凶来源

在古代中国,黄历是每日生活的重要指南,它揭示了每一天的吉凶宜忌。每一个日子下面所标注的建、除、满等十二值位,都是对当日运势的详细解读。

说到建日,那是事物初创之时,宜于开展如建基立业、破土动工等活动。而除日,则是除旧布新的日子,适合进行如清洁、沐浴、求医、安葬等事务。满日则意味着圆满,适宜举办喜庆之事。至于平日,喜凶事均可办理,平顺祥和。

定日,万事已定,可采纳决策、商贸往来、拜访考试等。执日则稍显固执,宜忌皆有可能。破日则需谨慎行事,避免举办大型活动。危日则提示我们要小心行事,而大事小用皆可。成日则意味着成就,喜凶事均可办理。收日宜收敛、索取、埋葬等。开日则百事顺利。闭日则宜收敛不宜开展新事务。

万年历的由来更是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名叫万年的年轻人,受到树荫和悬崖滴水的启发,设计了晷仪和漏壶来观测日月运行规律。他经过长期观测和计算,最终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人们将这一历法命名为“万年历”。黄历并非农历,而是在农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融合了多种历法,并加入了吉凶宜忌等内容。古代朝廷会发布历书,作为民众的生活指导手册。这些历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天文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著作。

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历书。清朝时,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都会颁布来年的黄历。这些黄历不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各家堂号会参照朝廷颁布的书籍,另行出版“通书”。太平天国时期的黄历则删去了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而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等内容。

这些传统历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记录了时间的流转,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理解。今天,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历法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间。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历书的发行多样且丰富。既有官方发布的通书,也有命相师自行研究出版的历书,或由公私机关印行的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书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1951年,新华通书社率先颁发历书,而到了1975年,多家出版社和机构开始联合刊印。在文革时期,由于传统历书被视为封建迷信,其中的术数内容被删除。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历书逐渐恢复了原貌。如今市面上的历书大多由个人自行印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谈及台湾的历书发展,在日治时期,黄历上只有“宜”而没有“忌”。直到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才恢复了传统的吉凶宜忌说明。台湾地区每年印制的黄历数量庞大,大约五、六百万本,其中八成以上作为赠品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黄历和通书大约有三分之二宣称源自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在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的“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现今香港的黄历多为私人印制,其中蔡伯励所开设的真步堂发行的历书最为知名。每一本历书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历)

生肖守护神|生肖配对|12生肖配对|生肖属相配对|生肖运势|十二生肖配对表|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