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易类玉函山房辑佚书概览

《连山》古卷,虽残破不全,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悠久,令人心生敬畏。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这部古籍中包含了名为《连山》的易学内容,相传为夏代之世所传。郑元与贾公彦的注解,揭示了这部易学的名称由来及其象征意义。他们解释道,《连山》这个名字象征着山内部的气韵变化与艮卦之象,艮为山,故名《连山》。

桓谭在《新论》中提到,《连山》一书共有八万言,但在后汉时期流传甚少。尽管在君山处得以一见,但在《汉·艺文志》和《隋·经藉志》中并未记载。直至《唐·艺文志》中,才有司马膺注的《连山》十卷。关于这部书的真实性,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据传刘炫曾伪造百余卷书籍,其中包括《连山易》。尽管如此,仍有多位古代学者如皇甫谧、郦道元等早于刘炫,在其著作中引用《连山》。这些引用内容无疑为古之佚文。至于梁元帝所记载的三十卷《连山》,则已佚失,或许存在后人述说时的混淆。现今我们整理各类书籍所引用的内容及各家论述,供好学深思者参考。

大年初七这一天,《连山》中的易理与龙文化紧密结合。龙潜于神秘之地,仿佛操控着无限的力量。罗泌的《路史》与黄佐的《六艺流别》对此有所引述。仿佛龙在深渊中潜藏,同时存养着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应用于实际,产生巨大的作用。《连山》还描述了龙化为蛇的孽生之始,以及初八这一天的特殊卦象。

进一步探索,《连山》中的“阳豫”与“游徙”两个词汇引人深思。罗苹的《路史注》为我们解释了这两个词汇的含义。而《春秋演孔图》与《史记》所记载的阳豫之卦与游徙之卦,在《连山》卦中均有体现,代表着一种动态的演变与旅途。它们不仅是易经中的符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崇伯鲧的故事也显得尤为引人入胜。他伏于羽山之野,这一场景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水经注》与《史記集解》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崇伯鲧的背景与故事。再往后翻,我们读到关于大禹娶塗山之子攸女并生啟的故事,这不仅是家族繁衍,更是古代帝王世系的传承与延续。

儋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之药并托付给姮娥保管。姮娥怀揣着这个秘密踏上了奔月的旅程。在启程前她向有黄请教卜筮之道并得到了卦象指引。《乙巳占》记录了这一情节同时也描绘了神明运行规律以易经之象展现。

《连山易》在干宝《周礼注》、罗泌《路史·发揮》等著作中均有提及其中揭示了父与君的尊敬与回归之情。《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亦有关于《连山》易的记述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未来的探求与敬畏之情也反映了历史的丰富与多彩。朱熹的《三易备考》对《连山》易有深刻解读指出其包含二篇策略数达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连山》易被认为是夏代的取则与《尧典》中的羲和之纪相通通过观测中星来确定四时的方法至今仍有迹可循。《连山》易深刻揭示了一种关于生长与消退的哲学智慧。在乾坤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对应、相互转化的关系。乾之长象征着坤之消退,乾之分则反映了坤之收敛;坤之长大则暗示着乾之消退,坤之分又体现了乾之收纳。这种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连山》易的六十四卦中均有体现,包括兑、艮、离、坎、震、巽等。

薛贞先生进一步阐释了《连山》易的奥秘。他提到,在《连山》易中,乾卦始于子时,坤卦始于午时,这与先天小图的原理紧密相连。薛贞先生还按照艮、震、巽、离、坤、兑的顺序,为我们揭示了《连山》易的另一层深层次的含义,展现了乾与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他的解读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部经典的内涵,同时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

十二星座运势|12星座运势|每日星座运势|星座月份表|今日星座运势|星座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