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 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
流星雨,如同夜空中的璀璨诗篇,每日都在天际轻轻上演。那么,这场壮丽的星辰之舞是如何命名的呢?又承载着怎样的研究意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空间站的视角,来见证英仙座流星雨的盛况。
在8月13日凌晨的北半球的夜空中,一场盛大的天文盛宴即将上演——英仙座流星雨如期而至。这场流星雨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如约而至,活跃期一直持续到8月24日,与七夕相遇,为浪漫的节日增添了一抹星辰的浪漫。英仙座流星雨得名于它从英仙座γ星附近辐射出的特性,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出现,而今年更是在8月13日达到极大值。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它的活跃和稳定为肉眼观测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天文测算显示,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期是7月17日到8月24日,极大期将出现在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到六点之间,每小时最大天顶流量更是高达百颗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在天亮前的几个小时,此时辐射点接近天顶,为观赏提供了绝佳的效果。虽然正值盈月之际,月光的影响只在半夜时有所显现,但即使如此,这场星辰盛宴依然值得人们期待。
那么,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呢?这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流星雨群体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道光芒,从某一点爆发出来并向地面坠落。这个爆发点就是流星雨的辐射点。为了区分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来为流星雨命名。例如狮子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等等。而英仙座流星雨则是来自英仙座的流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流星是单独出现的,没有固定的方向和时间,也没有辐射点可言,这些被称为偶发流星。而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一个辐射点。
那么,这些流星雨的起源又是什么呢?它们其实是行星和彗星的碎片流交互作用的结果。彗星在瓦解和水蒸气喷发的过程中,会拖曳和产生碎片。这些碎片在太阳的温暖下升华,产生灰尘、沙粒、卵石等固体物质。当彗星轨道接近太阳时,一些冰被蒸发并倾泻出一些流星体。这些流星体散开形成一个尘埃尾,散布在彗星的轨道周围。有些短周期彗星流星雨是由已经休眠的彗星大量瓦解和溃散的碎片形成的。例如象限仪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就是由小行星的碎片形成的。这些碎片沿着彗星的轨道快速形成流星体密集的溪流,随后沿着地球的轨道发展。
对于流星雨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观测研究不仅可以用于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和航天灾害性事件预防,还可以深入了解太阳系天体的相互关系和起源演化。长期观测流星可以了解其在太阳系空间的分布状况,为研究太阳系演化提供线索。流星余迹还可以用于无线电通讯和军事领域。通过对流星体在大气中的声、光、热、电磁等效应的研究,可以探究地球大气的物理状况。对于推动天文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以及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意义重大。
十二星座运势|12星座运势|每日星座运势|星座月份表|今日星座运势|星座配对